第十七章 中庸之道(第2页)
你不是也说过,自从练武之后,阿杏性子改变了许多吗?”
杜三夫人忙附和道:“是啊,我是说过自打她开始练武,性子倒沉稳了许多。
不过,她毕竟是个姑娘家,总不能以后靠武功找婆家吧?她今年都十三了,连个上门探听的人都没有。”
“真是好快,一眨眼阿杏都十三岁了。
想起她出生时胖乎乎的样子,好像就在昨天。
她的亲事嘛还没有到时候,不用着急。
结亲本身就是结两家之好,总会有人慧眼识珠。”
杜渊之看到夫人一脸的忧虑,难得幽默地开起玩笑来。
杜三夫人仍然蹙紧眉头,显然没有被丈夫说服,杜渊之索性把话说得敞亮些:“其实早有人向我提亲来着。
范浩田,范书阳,见过阿杏,很是喜欢,称赞说这个孩子大气。
去年在酒桌上还拉着我要说:希望我们能够做儿女亲家,让阿杏嫁给他家小儿子。
我没有应承,范书阳虽然为人刚正不阿,德才兼备,子女却乏善可陈。
老大忠厚,才情平平,如今还是一个白丁。
小儿子倒是聪明伶俐,四岁启蒙,七岁文章就做的花团锦簇,十三岁便中了秀才,去年中了举人,名声斐然,如今在国子监读书。
但这孩子从小被范书阳老母亲偏宠娇惯着,很有些骄纵跋扈,如今在国子监也是恃才傲物,屡屡让先生们下不了台,很让国子监的学正和教授们头疼,春节前拜访岳父的时候,还听他诉苦来着。
这样的人再有才也不是妥贴的女婿人选。
范书阳看上阿杏,估计就是觉得阿杏沉稳大方,想着能管住他家小子,我却想不想阿杏辛苦,想给她找个开明稳重的人家。”
杜夫人知道,范书阳,范大人,曾任沧州知府,是自己丈夫在沧州时的顶头上司,两人一见如故,很是契合,一直往来密切。
范书阳现任吏部右侍郎,为人耿介,不仅政事素有清誉,还做得一手好文章,无论是诗词文赋,还是策论时政,无不立意高远,见解深刻,很受士子们爱戴。
大家私底下都在传闻他很受自己的座师,现任内阁次辅余得贤的赏识,将来必然会进入内阁,成为朝廷的肱骨大臣。
“可惜了。”
杜三夫人听说过范家小儿子的才名,心里有些抱怨老爷没有和她商量就回绝了这门亲事,要不然她还愁什么呀?亲家是大名鼎鼎的名士清流,女婿是少年天才,说出去都是多么长脸的事情。
但她也知道,看一个男人的品行,还是同为男人的眼光更精准一些,选女婿,身为朝廷官员的丈夫比她有发言权。
杜三夫人掩藏起心中的失望,满面笑容地为丈夫端来热茶。
“所以,你也不用担心,我们的女儿不愁嫁不到好人家。
不过,你说的也对,阿杏毕竟是女孩子,德言容功,缺一不可。
你上次不是说要给他们请个绣娘师傅了吗?现在如何了?”
“我刚到这里人生地不熟的,原来是想拜托知府夫人帮忙介绍,今儿递了帖子,计划明天前去拜访。
到时候随机应变,看能否请她帮忙,听说她原是本地大户出生,知根知底的,比我瞎摸瞎抓强。”
杜渊点头赞许,二人休息不提。
第二天晨练休息时,杜渊之问了几个人他们昨天寻找到的答案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