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3章 脏银


    一百两值多少钱?
    这个问题要看是什么时候问出来的。
    要说纵观中国历史,哪个朝代的官员贪污受贿最有道理也最理直气壮、冠冕堂皇,那大概就是明代了。
    太祖洪武皇帝出身贫困,受尽了各级官员的欺负。
    所以,对贪官污吏是痛恨到了一定的境界。
    他定规矩的时候,不仅是用剥皮实草等等恐怖的手段来对付腐败,同时还将官员的俸禄定的特别低。
    认为官员就应该两袖清风,一身廉洁。
    整天吃得好睡得好,一副贪官的样子,那还怎么为朝廷分忧、为百姓做主啊?
    举个简单的例子,看看大明的官员贫穷到了什么地步。
    就是洪武朝的时候,贫困官员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,一个姓曾的官员,担任的是正三品的通政使,也就是专管内外奏章和臣民建言、控诉的官员,是个大官儿。
    但是将要离任的时候,却因为实在是太穷了,没有路费,走不了。
    实在是很没办法的情况下,他把自己年仅四五岁的小女儿给卖了,当做是路费。
    这还是洪武时期,是俸禄用粮食发放,基本上不打什么折扣的洪武时期。
    在这之后,非但俸禄没有上涨,反而还降了。
    至于为什么降,则是因为所谓的‘折色俸’搞得鬼。
    明代官员发俸禄的时候都发粮食,但是给每个人发都发粮食的话,那得用多少粮食啊?
    而且,一个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是八十七石米。
    按照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换算,那就是一万多斤米。
    换算到每个月,大概就是八百七十斤大米。
    想象一下,发工资了,别的不给,一个月就给你发将近九百斤大米。
    这谁受得了?不能光吃大米,最少最少还得吃点青菜什么的吧?而且不能光吃,还得买点油盐酱醋,买点布料做衣服吧?但市场上的货币是铜钱,不是大米。
    在市场上买东西,也肯定没有人说这块布卖几斤大米的。
    所以全发大米比较麻烦,又浪费,所以就诞生了折色俸。
    意思是有一部分的米不给你了,换成别的。
    最开始是换钞票,但是钞票动不动就贬值,下面当然抗议。
    于是朝廷就换了,发外国进贡的奢侈品,也让下面没见过世面的大老粗洋气洋气。
    国库里别的东西没有,这种东西多得是,都是别的国家送的,放在库里没用,于是拿来发工资。
    但是试想,辛辛苦苦干一个月,到了发工资的时候。
    朝廷告诉你,这次发工资,一半发大米,另一半你不是不想要钞票吗?可以,陛下善解人意啊!
    给你别的,进口香水一人一瓶,算起来还是陛下吃亏了呢!
    进口香水也是香水,他当不了饭吃不是吗?拿到市场上,还不如大米好跟人家换呢!
    而在折色俸里头,又出了各种各样的猫腻。
    比如说,朝廷给士兵发军饷,财政支出一万石大米,但下面要发就觉得米不好发,于是要求换成银子。
    一石米兑换六钱银子,一万石大米,一共就是六千两银子。
    军饷发下去了,这个地方又该交税了,税粮也不好运啊!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