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 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(第5页)
当君特·格拉斯的《铁皮鼓》出版时,引发的读者热情并不一致。
一方面人们谈论“令人着迷的时代讽刺文学”
,另一方面却对其显示了极大的反对和厌恶。
《铁皮鼓》被认为是“抑郁的色情文学”
,并最终上升到“荒唐和恶心的程度”
。
半个世纪后,中国产生了类似的反响。
同样一组评论家聚在一起,像他们自己所说,是为了打消知名作家余华的希望。
一个“黄色”
的希望,因为余华的小说《兄弟》被看做色情的;一个错误的希望,因为作者破坏了可能性的所有规定;一个被破坏的希望,因为这本书政治上是错误的;也是一个“黑色”
的希望,因为它不同于所有文学作品具有使人向善的作用,败坏了道德。
(德国《世界报》2009年9月26日)
小说《兄弟》描写很丰满,充满了对中国历史的小小的漫游。
原著非常出色,考尔茨先生的译笔也很棒。
至于中国审察部门为什么不禁止活跃的作家余华去法兰克福旅行,我想有关部门不会有人向我们解释的。
(德国《世界报》2009年10月19日)
《兄弟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,作者把他们的命运放在一个动荡混乱、伦理颠覆的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的中国大社会背景下来描写……这部小说是这次法兰克福书展上被重点推出的一部作品。
(德国《法兰克福汇报》2009年10月22日)
在他的小说《兄弟》中,中国作家余华讲述了他的国家怎样沉湎醉心于文革和市场经济,并在宿醉般的剧烈痛苦后重新清醒……《兄弟》一书就其所有的笑话和所有粗糙的诙谐来说,是一部非常悲伤的作品。
(德国《焦点》周刊2009年8月21日)
《兄弟》在德国开展的中国法兰克福书展年的众多翻译版本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热门作品。
它是一部了不起的,非常有价值的流浪小说。
(德国《明镜》周刊2009年10月13日)
一部激烈的,厉害的,充斥着性场景的怪诞作品,其中包含了市场经济,个人主义及日常生意经的发展。
(《南德意志报》2009年10月13日)
“怪诞的,诙谐的,鲜明的,有吸引力的”
,中国作家余华为现代中国引进了一种人们难以设想的幽默。
(《西德普通报》2009年10月11日)
这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,一部充满野性、令人回味无穷的荒诞的艺术作品,充斥着一些粗野原始下流的描述字句。
创作这部作品的余华现在已是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国作家。
(《柏林文学评论》2009年8月24日)
这本小说不仅仅是粗野的,讽刺的,夸张的,荒诞的,幽默而悲伤的,它包含了中国式的酸甜和浓烈,还促进了一种有影响的阅读。
这部作品很有意思(对遥远的中国有基本兴趣为前提!
),人们以又笑又哭的状态废寝忘食地阅读它,相反,从没有人会抱怨这本小说长达750页的长度……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,毋庸置疑有着世界文学的突出水平。
(德国《纽伦堡新闻》2009年10月14日)
余华对中国历史进行清算,其中的讽刺会咬人,冷嘲热讽中充满苦楚。
这是一本令人震惊、令人惘然若失的书,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